方心芳(1907年-1992年)
成就: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成就: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方心芳生于河南临颖县石桥乡方庄的知识分子家庭,方心芳于1913年入本村国民小学,成绩优良。在临颖县第一高等小学学习两年毕业后,1922年到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法文学校学习3年半取得毕业证书。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后来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的酿造专修科学习,获酿造师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方心芳自30年代开始收集保藏大量菌种,为中国的菌种保藏事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中国的菌种保藏机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第一次来到黄海社,方心芳最先留意到墙上的社徽标志。其外圈是代表工业动力的齿轮,内圈是互相涵抱的三个部分,寓意"致知"、"穷理"和"应用"的学术态度。
社长孙学悟解释:涵抱的三个部分,表示彼此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把致知所得、穷理所到的结论,拿到实际应用中去考验,以便断定所"致"的"知",所"穷"的"理"是否可靠。
这第一次"入社教育"影响了方心芳一辈子的治学思想,促使他成为我国现代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1933年春,方心芳来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交通工具据说是一头小毛驴。这是方心芳第一次和酒接触,也是中国白酒在微生物领域的第一次"实地探索"。迎接他的,是汾酒的大掌柜杨得龄。
两人也因此成了忘年交。
之后,方心芳完成了《汾酒酿造情形报告》,这是我国制曲酿酒第一部实用性科学论文,对汾酒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了革命性的重要作用。
黄海社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1935年,方心芳被推荐报考由部分退还庚子赔款资助的出国深造。考取后,黄海社规定他的任务是学习外国酿造科学,为我国高粱酒研究服务。
8月,方心芳从天津出发。经过近一个月远洋海轮海上颠簸,从法国马赛登岸,9月中旬到达比利时鲁汶大学农学院酿造学院。
两年留学生活充实而忙碌。1937年7月8日,方心芳照例在上班前到食堂用早餐。一位丹麦朋友拿着当天的报纸告诉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方心芳为危难中的祖国心急如焚,毅然中断了即将取得成果的实验,匆匆打点行装乘船回国。
由于抗战爆发,黄海社随久大、永利西迁。
1939年,在范旭东的支持下,创办了《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这是我国首期发酵微生物学学术期刊。
黄海社研究菌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既有技术、开阔新式实业。为此,研究人员对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苏等地酒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其对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的研究成果,为全国众多相关工业采用。
正是靠着这份热衷,才让他在时代的浪潮里始终如一不可偏废、坚定方向,成为我国现代微生物学的拓荒者之一,并在酒行业有崇高的声誉。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茶叶、白酒、好物资讯
方心芳查看地址:https://www.dixiangxunyuan.com/baijiumr/295.html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