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贵明(1930-2005年)
山西武乡县人
成就:为汾酒的发展z作出巨大贡献
常贵明出生于武乡县故城镇狮则沟村。1950年9月调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1950年,常贵明来到汾阳杏花村汾酒厂工作。他决心要为振兴汾酒奋斗一辈子,于是便一头扎入酒工中间。因他勤奋工作,虚心好学,很快总结出一套简明的酿酒操作规程,后被提升为酿造车间主任。后来他和工人一块努力,写出大曲操作规程。
1970年担任汾酒车间党支部书记,为改造汾酒车间落后面貌,他亲自担任技术革新的攻关组长,经过实践摸索,制造了行车活瓶筒搅拌机、冷散机和活动斗等大机具,使酒工向古老的生产方式和原始的生产工艺挥手告别。1979年汾酒总产量达到3200吨,超过设计能力一倍。同时以汾酒作母酒配制成的竹叶青酒,一举夺得全国优质产品金奖。1984年汾酒荣获全国第七次“质量月”金牌奖;1986年总产量突破万吨大关,1988年汾酒厂再次被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居全国饮料行业首位,固定资产总额十五年增长114倍,综合经济效益连续7年名列全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这在汾酒史上是一个大的飞跃,在中国白酒业是一个奇迹。
1991年汾酒总产量完成突破万吨,竹叶青完成3000多吨,总产量达25000吨。与此同时,杏花村酒碑林和酒史馆,引进大型专用酿酒装备,电子机房、宏伟的体育场以及壮丽的“酒都宾馆”相继完成。
常贵明用15年的时间,使汾酒产量、利税额、固定资产分别比解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增长了130倍、92245倍、42148倍和5倍、50倍32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汾酒厂率先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逐级承包、多种计划分配。管理体制上实行十个统一,产权下放。1992年试行股份制。优化产权结构,实行微观再造。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泉涌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创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发行了中国白酒行业的首支股票。
47年汾酒人生,他留下的是不断传承的杏花精神,从1950年进入杏花村汾酒厂,到1997年离休,常贵明在汾酒度过了他人生的47年时光。
在这47年里,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与广大职工,继续对汾酒传统操作大胆改革,在汾酒生产上发明了行车、活甑桶、冷散机、搅拌机,在大曲上改进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名酒产量15年内实现8倍增长。
在这47年里,他加快了汾酒生产的机械化进程,解决了白酒企业许多疑难问题,率先在白酒行业总结出了八大工作法。
在这47年里,他提出了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等方面许多的独特见解,建立健全了企业管理制度,倡导并培育了“团结创新、务实求新”和“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的杏花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汾酒人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
常贵明始终坚持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的企业方针,使汾酒厂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形成了规模经济,企业管理达到整体优化,名酒产量由1979年3200余吨,提高到1993年的2.6万吨;利税由728万元提高到36900万元;出口量达到2000余吨,创汇800万美元,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15年累创利税17.89亿元,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综合效益持续六年居于全国食品饮料行业和生活消费相关行业以及全国轻工业系统第一名。古井亭牌、汾字牌、长城牌汾酒和竹叶青酒于1984年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国家质量金奖。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茶叶、白酒、好物资讯
常贵明查看地址:https://www.dixiangxunyuan.com/baijiumr/468.html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