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1939年出生
每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走在茅台镇街头时,大家都会像老熟人一样和他亲切地打招呼。在茅台镇,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季克良。
季克良虽然家境不富裕,且父母都没接受过教育。但好在季克良聪明懂事,在学习上也刻苦勤奋。靠着拿助学金读完了初中高中。
1960年,成绩优异的季克良考入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食品发酵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这个院系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相关科系共同组建的,1958年该系整建制迁到无锡。
1964年,大学毕业后的季克良通过轻工业部门的选拔被分配到远在贵州的茅台酒厂工作。当时的他可能未曾想过,从此,他与茅台会一生相伴。
季克良来到茅台酒厂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老旧的黑瓦房,连厂长和副厂长的家都是搭的一个棚子,而且一家几口人挤在一起。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他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因为吸引他的是“神秘”的茅台酱香酒的酿造工艺。
1965年,在泸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季克良发表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参会代表的重视。这是茅台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的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并回答了茅台是怎样勾兑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白酒业首次引入了香型的概念,在此之后,其他酒企业纷纷效仿茅台勾兑技术,并逐渐确定自己的香型。
1966年,在轻工业部组织专家的两期试点中,提出了酱香酒堆积发酵“嫩点好”的结论。季克良首先对这一论点提出了质疑,后来他经过多次的探索分析,提出堆积发酵还是“老点好”的观点。季克良的观点得到了酿酒专家的一致认可,并纳入酱香酒生产操作规程。
季克良总结出了酱香酒“制曲是基础,制酒是根本,陈酿和勾兑是关键”的工艺特点,得到了行家们的普遍认同,促进了茅台酒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季克良通过长期实验和不断总结发表了《酱香酒增产的十条经验》等一系列论文,总结出了酱香酒不同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艺特点,彻底解决了生产工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水分之争,曲药之争,窖材之争等一系列问题。
2015年8月,季克良正式退休。与酒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小季到老季,在这个贵州小镇他坚守了半个世纪,五十一年。回头看看,这个不太会喝酒的江苏人在半个世纪将茅台从偏僻小镇带到了世界蒸馏酒第一的宝座。即使季克良已经退休,但对于茅台的关注却从未停止。对于白酒的前景,季克良是非常看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就越具有全球化推广的基因和动力。
季克良是酱香酒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酱香酒的人,在茅台酒厂的悠悠岁月中揭开了酱香酒的神奇工艺之迷,他的名字早已和酱香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茶叶、白酒、好物资讯
季克良查看地址:https://www.dixiangxunyuan.com/baijiumr/107.html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