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既是人文的历史也是茶的历史。酒与茶自然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但相比于酒,茶更能道尽人生意。茶的艺术,就是人生的艺术!
茶的起源很早,约起源于神农氏。远古时期,神农氏以茶生叶作药煎,治病救人;后西东周,以菜食;再后,至唐,陆羽著《茶经》茶文化,发展至鼎盛。茶从一开始的药用,满满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与艺术,在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茶道与人生禅道早已密不可分。
煮茶有“三沸”之决,谚语“有事不过三”之数。陆公有言: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意思是当水煮沸时,冒起了像鱼目一样的小水泡,有轻微的响声,这个叫做第一沸;
当水的边缘有像珍珠粒大小的水珠连续的涌起,这个叫做第二沸;当开水像骇浪一样波涛翻滚,这个就做第三沸;而如果再继续煮,水就老了,再用来煮茶就不好喝了。一壶好茶需要用优质的水来烹煮,过三而沸的水,只会浪费上好的茶叶。烹茶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艺术,所以煮茶须注意水的火候。
而以茶道看人生,巧的也是,中国人大多讲究“事不过三”之数。若有人犯错,亲朋好友,上司大多会安慰宽解,初次不小心,下次留意;若再次犯错,则会语重心长的教导开解;若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则会加以处罚。正所谓“事不可过三”过三则过犹不及,煮茶之用水,亦正是如此,难怪之余古时狂士,都爱以茶入道,茶释人生。
茶是宽慰人生之妙药,不如“吃茶去”。茶文化博大精深,外行人看茶是茶,看水是水,其实不然。茶水交融,其中的美妙乐事,机锋禅语,恐怕只有爱茶人才能懂。一句普通“吃茶去”落在寻常百姓家,不过一句大白话而已。
然则,暗含机锋,佛家讲究顿悟唐代高僧,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爱茶如命,非茶不喝,亦常常以茶禅道。每当乡人有困惑不解,求惑于高僧,高僧仰天大笑,不如吃茶去,满满细聊。高僧的“吃茶去”是想告诉大家,人生事,无甚大不了之事,吃茶去,万般烦恼抛掷脑后即可。
茶乃人生妙药,遇烦事,约上三两好友,温一壶茶,细细道来,相互解疑答惑,互诉衷肠。在午后阳光灿烂的夏日里,听夏蝉,看绿柳,品茶茗,解心结。不亦一人生乐事乎?品茶之间,宽解人生烦心事,再续好友昔日情,品的是好茶,也是人生其中意。
茶需好水,人需益友。《茶经》有云: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此话意思是烹茶用水,选乳泉,石池之慢慢细流之水;那些像瀑布一样奔涌的泉水,不要用来煮茶,经常食用这种泉水,会让人颈部生病。
正所谓水乃茶之母,一壶好茶的烹调,首要考虑的便是水的质量,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茶叶多么优质,若水质太过浑浊或者不合适,烹调出来的茶汤,入口难咽。水之于茶,决定了茶的火候成败。优质的水烹调出来的茶,入口甘醇,口感厚重,回味悠久,一口下去令人神清气爽;而不合适的水质烹调出来的茶汤,会掩盖茶叶其中本来的温润的味道。
以茶道入禅道,以禅道观人道。茶需好水,人需益友。人活在世上,有三两好友益友,则更能过好人生。益友之于人,则像水之于茶叶,相得益彰。春风得意时,益友会教你低调,勿使木秀于林,风催之;挫折低谷时,益友会教你重振旗鼓,使你一鼓作气,重拾信心,再登征途。
路漫漫其修远兮,好友在侧,检点反省相互扶持,才能修身立德。好友之间,借茶叙事,谈茶谈天下事,探往古今,明得失,知荣辱。茶道教会我们的,是茶的技艺,也是人生的道理。
人生苦短,哪有时间去计较那么多琐碎之事。温一壶茶,细品慢酌,看茶叶翻翻涌涌,沉沉浮浮,而后口感方出,以茶明礼,保持好的心态,不骄不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保持本心,过好自己的每一个人生瞬间;看茶烟袅袅,闻茶香阵阵,一壶茶,尽得人生意。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茶叶、白酒、好物资讯
一壶茶,尽道人生意查看地址:https://www.dixiangxunyuan.com/chawenh/269.html了解知识。